“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擢刑部左侍郎张春任本部尚书,内阁阁辅暴昭不再兼任刑部尚书衔;
    擢户部左侍郎夏元吉任本部尚书,内阁阁辅郁新不再兼任户部尚书衔;
    擢通政司左通政王谦任礼部尚书,刑部、户部左侍郎、通政司左通政空缺之位,由吏部、都察院核查并荐后递呈内阁审议。”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翰林学政杨士奇忠正廉洁,不磷不缁,入协办以来,才思敏捷,素有奇谋,念其绩当表其功,授大学士衔入文华殿辅政。”
    杨士奇,入阁了!
    三十五岁的杨士奇,这便位列极品了?
    作为当事人的杨士奇反而一脸的坦然,伏跪于地领旨谢恩,解缙在不远处看的眼红发热,他心里知道,杨士奇这个内阁辅臣的位置是怎么来的,郑沂是杨士奇的投名状,这入阁,就是皇帝给杨士奇的回礼。
    而作为当年朱允炆潜邸之臣的齐泰、黄子澄,现在两个人还算个屁啊,兵部的职权早就被总参谋府、五军府褫夺的一干二净,完全成了文职部门,吏部左侍郎看起来大权在握,但是内阁的出现,早就将吏部的人事任命权划走了大半。
    这些六部堂官,唯一能做的就是老实本分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哪个还认为自己位高权重,可以骄矜狂放?
    话说,内阁现在五位阁臣了?
    解缙心头突然一跳。
    暴昭头上挂的是奉天殿大学士,郁新是文华殿大学士,朱棣是武英殿大学士,加上大学士衔的方孝孺和杨士奇,五个人之中,帝党已经占了两个位置!
    虽然朱棣从来不会进入文华殿办公,但是每年年终内阁审议六部章程、审议翌年财政开支的时候,朱棣是要露面的。
    解缙突然咂摸透了皇帝设立内阁和总参谋府的深意。
    内阁凌驾于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之上,拥有最高行政权,总参谋府和五军府相互制衡军权,朱允炆只需要再将内阁平衡,他就算一辈子不上朝,全国的军权政权也都在他手里攥着了!
    太祖皇帝废丞相,加强六部中央集权,但中央太大了,京官上千人,太祖皇帝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掌控,朱允炆就设立了一个小朝廷,用小朝廷掌控中枢,他只需要掌控这个小朝廷,就间接的控制了整个天下!
    皇帝登基两年多,军权已固,皇位渐稳,又兼西南、朝鲜威望加身,终于要开始对朝堂下手了。
    翰林学政是内阁辅臣、六部堂官的候补梯队,现在的翰林学政之中,都开始有了朱高炽这个皇室宗亲,恐怕早晚有一天,皇帝真的会把这个天下的权利都攥到他一个人的手里面!
    我解缙在不努力,恐怕就要被现在的后进给超越了。
    “今日放榜,录进三甲,我大明又添社稷良才,朕心甚慰。”
    解缙还在胡思乱想,御阶之上的朱允炆已经端起了酒杯。
    “自太祖高皇帝开天辟地以来,至今日四海咸歌盛世,不过三十余载,便有无数栋梁之才涌现,这是我大明之福,也具赖诸卿之功,朕要感谢诸卿,当共饮。”
    大殿之中众人忙从各自的思绪中醒过神来,举起酒杯,“为盛世贺,为陛下贺。”
    朱允炆喝的痛快,酒酣耳热之际,朱允炆笑道。
    “前些日子,辽东押解了一批税银来,足有一百三十六万两,这还只是正月至六月半年的收入,朕这段时间操心朝鲜的战事,对国税这一块不甚关心,夏元吉啊。”
    “臣在。”
    夏元吉忙出列躬身候命。
    “今日是你擢升的好日子,朕问你,你预估一下今年,咱们大明岁入,能有多少啊。”
    夏元吉虽不知朱允炆为什么突然会提出这个,但还是再心里盘算一下后报道。
    “若后三月不出灾祸水患,今年岁入,应可折银四千万两左右,其中现银,应可达一千四百万两。”
    朱允炆唔了一声,挥手示意夏元吉回座。
    “如此说来,我大明国库日渐充足了。”
    郁新心里便猛然一跳。
    前些日子皇帝可刚刚批给龙江船厂、火器局一千万两的现银,祖宗哟,你又想干什么!
    “我大明能够日渐富强,朕心里一直都认为是诸卿的功绩,也是全天下地方臣工的功绩,朕呐,想要给我大明的臣工,加俸。”
    加俸!
    一些坐在末座的低品轶京官差点哭出来,就差喊出皇帝爸爸我爱你这句话。
    而解缙则蹙起了眉头。
    皇帝老子一心想征官员的税,解缙心里一直认为朱允炆这个皇帝,比太祖还抠门,他怎么突然想给官员加俸了?
    这肯定又是皇帝的阴谋!
    第104章 加俸(下)
    朱允炆为什么突然要给官员加俸?
    良心发现还是想要高薪养廉?
    其实务实来说,大明的官员俸禄确实不高,甚至偏低的很了。
    大明的财政收入主体是实物税,现银一直紧缺,所以在发俸上,也是用粮食加宝钞的方式来发放。
    洪武二十七年,重新勘定的官员俸禄品级,九品官的年俸是六十石粮食加三十贯宝钞,换算一下购买力,一石粮食三百二十块钱左右,这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两万块钱。
    但是账不能这么算啊,六十石粮食官员一年是吃不完,但家里的生活开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