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附大明才是救朝鲜的唯一出路。
    随后,陆映扬带着朝鲜满堂精明党集体上书陈请,京畿道数十万军民虽不敢说奔走相告,兴高采烈的同意,但最大的反对,也不过是沉默以对而已。
    至于他们的国王,李芳果更是毫不犹豫就加了印。
    降书经海路直抵南京!
    光复汉土行动,圆满完成。
    “加封李芳果汉城郡王,爵嗣三代,年给绸绢千匹,粮三千石,银一千两。”
    朱允炆在回复诏书上很是大方:“拟制旨:
    朝鲜改置玄菟府,治所开城;置乐浪府,治所汉城。同归辽东承宣布政使司置辖。
    拟敕旨:
    胡嫈收复汉土有功,升授辽东右布政使。
    平安收复汉土有功,即刻入京接受封赏。
    陆映扬收复汉土有功,升授明联北部战区,辽东集团军指挥使。”
    于是,这一块在堪舆图上,离开中土近千年之久的游子,终于在皇明三十四年冬月十八,正式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唯一仍飘流在外的,只剩下东察合台了。
    大明很大,但一点都不能少!
    第440章 文奎离京
    这是一架由四匹高头大马拉动的马车,此时正在数百名锦衣卫的卫戍下缓缓行驶在南京城宽阔且平坦的柏油路上。
    你没有看错,柏油路,大明第一条柏油路。
    蜂窝煤业的发达使用,使得大明的工人发现了煤焦沥青,然后被拿来在南京修了新长安街。
    今天是皇明三十五年的正月十四,一个踩到了新年尾巴的日子,对朱文奎来说,这是他离京赴任凤阳知府的日子。
    在南京刑房掌了几年的刑讼之事,让他直面见识到了太多不忍直视的阴暗,成长的很快,朱允炆决定给他一个府来练练手。
    凤阳虽属南直隶,但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即使他是老朱家的祖地。
    在人文方面,凤阳绝对算是人杰地灵之地,下辖的各州县在历史上出了刘邦、曹操、朱元璋三位了不得的君主。
    虽然全是造反党。
    只可惜,凤阳仿佛是将所有的气运都用来孕育天骄雄主了,生存环境却极度糟糕。
    从洪武年的三年两旱,到淮泗发水,再到朱允炆登基,长江连月暴雨水位崩盘,南直隶唯一一个受灾的府也是凤阳。
    凤阳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是一句挺扎心的童谚,而实质上,无论是太祖还是继任的朱允炆,几十年来都没停过对凤阳的改造。
    修缮河道、筑堤、拓修水利。
    防洪抗旱两手抓,你一个内陆平原府,总没道理再出地震、山崩这种天灾了吧。
    如此一来,凤阳总算是稳定了许多年,这些年的发展也在稳定进步,成绩喜人。
    车厢宽大,坐三站一一共四个人,朱允炆、朱文奎、朱文圻和双喜。
    “今天送你离京,此去凤阳,要谨慎处事,一思一行当念凤阳几十万百姓在肩。”
    朱允炆念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交待着,朱文奎老实听着,连连点头。
    “皇爷,出城了。”
    车队出离南京城后,车厢外响起了小声,提示朱允炆,为安全计,该放朱文奎离开回转皇宫了。
    “朕给你俩讲个故事吧。”
    朱允炆并没有选择让朱文奎抓紧离开,而是又开口喊住了行将起身的朱文奎,也让后者失笑。
    自家的父皇总是喜欢讲一些小故事,虽然后来回想,有很多道理在其中。
    朱允炆组织了一下语言,雄浑的声音拿来说了一段朱氏童话。
    “以前有一个牧羊娃,他在山顶放羊,山脚下是村里人在耕种。
    一天放羊娃在山顶看到了一只狼,吓得大呼狼来了,山脚的村民便拿起农具向山上跑,等到了山顶并未看到狼,就问放羊娃,孩子说,狼吓跑了。
    一群人安慰了惊惶的孩子。
    等村民们离开,狼又一次回来,孩子再呼狼来了,村民们又一次集结上山,仍没有见到狼,问孩子,其言狼跑了。村民们爬山很累,为此很不开心的严厉斥责了孩子。
    等村民们离开后,狼再一次回来,孩子大呼狼来了,却没有一个村民上山帮助,最后孩子被狼吃了。”
    本故事取自教孩子以诚实的狼来了,却被朱允炆改动了一番。
    文奎、文圻兄弟二人对视,都看出彼此眼中的思考之色。
    这只是一个故事,因为不符合任何的逻辑,更经不起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