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只是糟糕的生存、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让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糊口生存。
    而当生活趋于稳定之后,先人的智慧便有了用武之地。
    “本官即刻书信,送呈南京通政司。”
    曾文济长出一口气:“能够解决给水、排污、做饭的问题,那么新的布政使司衙门可以筹建了。”
    “理论上来说,只要不怕麻烦,在建造前将所有管道预埋好,实现户户供水、户户排污都不是什么问题。”
    郑铎掷地有声地说道:“如果只建六层的话,难度会小很多,集中百姓居住,建设新居住区的政策是可以实现的。”
    将百姓集中,释放更多的土地建造工厂。
    城市化、工业化。
    曾文济微微闭上眼,激动的浑身颤抖。
    皇帝在畅谈未来国家发展中提到这两个词汇,是计划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实现,而现在,广东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第一个起步的省份!
    这是一笔巨大的政绩。
    “要重赏这批工匠。”
    曾文济转身,正容道:“由布政使司出钱,重重的赏。”
    曾文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如此的感谢工匠,他甚至恨不得抱着这群工匠挨个亲上几口。
    感谢这群人,亲手为他编了一顶新的官帽。
    而且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第442章 新时代的黎明之光(下)
    最新一版的求是报几乎被广东霸了版。
    这当然是朱允炆点头同意的。
    对于广东的技术革新进步,朱允炆很开心,但要说惊讶到瞠目结舌,这还远远不够。
    完善的给水、排污系统也不过是在祖先的肩膀上在稍微向上爬了几步,而所谓的手摇水泵给水,算的上是现代自来水系统前身,这一点上,领先了时代两百多年。
    原时空要到十七世纪初,才会由约翰牛发明出来。
    广东地处南方沿海,临近南洋和印度,各项资源都是极其富裕甚至是廉价的,加上粤商似乎与生俱来的生意头脑、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天马行空的思维想法,刺激技术进步的种子就算是有了可供茁壮生长的沃土。
    至于对粪溺等腌臜物的提取利用,进而熟练掌握的蒸粪法、酿粪法,搞污泥堆肥,那就纯粹是商人的精打细算影响诞生的了。
    对不管什么东西都物尽其用,榨干每一份产能价值。
    哪怕是屎都不放过。
    能赚一两银子是一两。
    “曾文济送来的本子,希望可以大力推广这种新式住宅,节省更多的土地使用,种植经济作物,兴办集群作坊和工厂。”
    杨士奇捏着奏本,将广东的打算一一汇报:“而且曾文济是个有胆子的官,他只向内阁伸手希望批三千万的专项费用,其他的,以广东布政使司为担保,向广州银行借了五千万,又发动广东工商联组织粤商集资,搞了一个多亿。”
    “敢打敢拼是好事,我们要鼓励地方的锐气。”
    朱允炆颔首:“刊发到求是报上吧,竖立广东锐意改革的风向标,希望地方诸省多向其进行学习领会。”
    皇帝对于广东发展的成绩肯定,此时大明地方各省早都见怪不怪了。
    可能只有福建、江西两个省对此不太感冒。
    后者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学风气,坚定内心士为尊的阶级思想,努力读书学习、考录公员才是跻身名贵的人生出路。
    而前者的不屑,纯粹就是因为不服气罢了。
    论财富,以泉州为首的福建并不逊色广东,甚至在消费、娱乐的多样性、层级性可比广东丰富太多了,而且泉州等沿海地区的工厂也没少建。
    “陛下说过,只有实业才能兴邦,他们就会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以前招商送宅府,现在更是直接建房子,然后卖房子。”
    福建的官员对此不屑一顾,不过笑话之后还是端正了态度:“既然内阁行文了,那咱们就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去一趟广州,顺便见识一下所谓的新式大楼,把一些技术学过来。
    顺便也邀请一下他们,让他们来见识学习一下咱们的纺织技术。”
    无论是此时大明的内需还是出口倾销到海外的成衣市场,需求量都是极大的,泉州连开了几家大型的手工作坊都完全赶不上工。
    剪裁成衣还好些,将原材料变成棉纱的过程却是极其耗时的。
    枯燥的转换工作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大量人手。
    于是,一群上了岁数的纺妇,把主意打到了她们织造的工具上。
    不懂机械运作的原理知识,她们只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失败点进行改良实验,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的折腾,还真让她们搞出了一台奇怪的手摇式织机。
    因为是几个妇女在一起合力钻研出来的,就取名叫做多娇机。
    这种多娇机的纺织效率之高,几乎是之前传统技术的数十倍之高,一个妇女一台机器,一天纺织的量甚至超过早前一个集群作坊的出货量。
    外贸出口压力陡然减少了许多。
    福建以泉州为中心,以这款多娇机为核心,大大小小建了几十座成规模的织布厂,织机几乎昼夜不息,一件件、一匹匹做工优良的成衣、绢布被装箱,而后或走漕运输卖到全国各地,或走海运销往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