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阿非利亚,奴婢跟多哈去到了威尼斯,他跟那里许多的商人交情莫逆,啊,还有一个叫做科西莫·美第奇的银行家,他当时也在威尼斯筹备银行,跟奴婢说,他想要在他的故乡佛罗伦萨建造一所文化学院,希望奴婢能为他们找一些我中国的书籍编译过去。”
    美第奇三个字让朱允炆感觉有些耳熟,记忆的碎片开始回溯,但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罢了。
    太模糊。
    “等下次去的时候,给他带几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都挑上些,也算了慰了蛮夷仰慕咱们大明文化的心。”
    见郑和点头应了下来,朱允炆颇为羡慕的说了一句。
    “朕是真的羡慕你,能走遍五海四海那么多的地方,朕平素里想离开南京去走一走,每次都因为大事小情而耽搁,何时才能卸下肩头这千斤重担啊。”
    这话说到郑和没法接茬,只好硬着头皮捧了一句。
    “皇爷春秋鼎盛,咱们大明的社稷神器离不开皇爷。”
    朱允炆叹了口气,又回身看向身后的地图,负手仰头。
    “时不我待啊。”
    第444章 欢迎你,蒸汽!(一)
    “自皇明三十五年五月十三至七月初九,在广州,我们迎来了各省前后抵至的交流团队,今天,终于圆满结束。”
    在粤商总部六楼巨大的宴会厅内,广东左布政使曾文济非常开心站在主讲台上,高举酒樽:“作为东道主,感谢各省同僚对广东的支持,请满饮此杯。”
    说罢一饮而尽,换来满堂喝彩。
    广州这次不经意举办的交流会,前些日子也算是有了正儿八经的名字,还是内阁行文替取的。
    “明联第一届技术交流博览会。”
    简称明博会。
    这堂大会可谓是云集了整个大明所有眼下能拿出手的技术,涉及了几乎每一个领域:建筑、桥梁、供水、排污、堆肥、冶炼、提焦、修路、纺织、养殖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每个省几乎都各有优劣所在,倒是借着这个机会,取长补短。
    而一旦有了技术红利,那接下来势必会有市场红利或者说资本红利。
    这堂明博会,虽然主力是各个省带来的技术工匠,但真正跟团来的主角,是每个省的商会会长。
    连拆分后的皇商,都各自派来了亲信参加。
    商人不会是傻子,他们可以看到当一堂云集所有尖端技术的大会顺利举办之后,他们若是可以借用到一部分转化为生产手段,可以产生多少的利润。
    等曾文济这位东道主发表完他的讲话后,会场就进入到了所有人翘首以盼的‘交流’环节。
    这一点连朱允炆都忽视了,大明还没有专利法!
    所谓的交流,就是直截了当的购买。
    郭万三是山西煤商的魁首,体态富贵,肥头大耳,脖子上挂着、十根手指戴着的全是金玉器物,珠光宝气,把他暴发户的气质展露无遗。
    跟别的到会人士穿素衫不同,他穿的衣服上绣满了飞禽走兽。
    皇帝早些年废了商人不准穿罗衫锦服这条规矩,穿戴是没有限制的。
    郭万三还算克制,起码没敢绣龙凤麟蟒。
    其实人家郭万三压根也不叫郭万三,万三这个名是他发家后自己给自己取得,至于法效的谁做生意的都懂。
    他也是胆子大。
    “敢在山西干煤炭生意,胆子不大能干?”
    这就是郭万三的为人秉性,山西煤老板哪里是人前看的那么舒适,个中的困难也就只有他们这些煤老板自己有数。
    大多数好的露天煤矿基本是国包,留到他们手里的都是煤山深矿,不好开采不提,危险系数还特别高。
    下井的工人工钱一年一个一个价,劳动报酬支出成了大头开销。
    以前大家还能搞搞黑煤井,结果一个小煤主不留神,跑了两个出去报官。
    当年的泼天大案啊。
    时任山西左布政使的丁景福那是真的狠,不审不断,一口气砍了四十多颗黑煤井掌柜的脑袋送给刑部派下来督办的专案组,同时关闭了所有的私营煤矿,包括他郭万三的。
    一句话。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从今天开始,再有黑煤井,连坐,所有私营矿全部关门。’
    帝制独裁专制制度的优劣点在这件事上展露无遗。
    从那之后谁也不敢开了,因为你敢开就要找门路卖,大家伙知道了,一定举报你!
    没人愿意陪你一起死。
    当然,作为山西煤业独占鳌头的郭万三知道的详情更深而已,他不敢说,也没必要说。
    起码山西现在的煤业发展到工人就业、抚恤保障等一系列制度都呈健康的趋势,还说什么呢。
    粗鄙的郭万三在这场明博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郭万三到不以为耻,反而频繁找人攀谈。
    虽然都被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