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撩袍下拜,郑重的顿首三记,起身后,再无一丝留恋,步伐坚定且释然的离开乾清宫。
    剩下朱允炆望着徐辉祖的背影出神,良久叹了口气,自嘲一笑。
    “在你们眼里,朕缘是如此冷酷薄情之君,二十几载君臣情谊今朝一刀两段。”
    徐辉祖离开前的请求对于朱允炆来说多少是有点扎心的。
    他是国公啊,他死了,循礼法当以王公之礼葬于南京钟陵之畔,而且厚葬他对于朱允炆的名声也会好一些,后世之人不知道今朝故事,不会诘怪皇帝冷血。
    但徐辉祖自请落葬凤阳祖地,便是落叶归根,不要王公之礼求了个心安理得。
    从他离开皇宫的那一刻开始,他不在是大明的魏国公徐辉祖,他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徐辉祖。
    担心自己的将来的死还会被朱允炆拿来做文章或者有其他的利用地方,此残生余年,乞求朱允炆能让他徐辉祖活的自在些。
    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怕了朱允炆。
    皇帝太冷血,什么事都将别人的利用价值榨干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伟大的还是狭隘的,对于被利用的人来说,那都是一种不幸。
    感伤的情绪也仅仅在朱允炆的脸上逗留了片刻,便很快烟消云散,这一路走走停停,朱允炆对这种离散已经习惯了,这些事只会让他变得更坚定,绝不会可能成为制约他脚步前进的羁绊。
    饮尽一杯凉茶,朱允炆长呼一口气,又是振奋起精神。
    “双喜。”
    “奴婢在。”
    “拟诏,内阁呈请裁汰五军府之决议朕允了,明颁天下吧。”
    双喜诶了一声,刚打算离开,又听朱允炆说。
    “如今五军府已退,‘接班人计划’可以启动了。”
    第591章 电!(上)
    皇明四十二年与大明史而言,必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五月初,明联皇帝朱允炆正式署诏,废除五军都督府,各省都司统一划归中央直管。
    同月,朱允炆再署诏命:“大明爵禄王、公、侯、伯仍作保留,但一代而终不再承袭,非国姓朱者亦可加王爵。王爵食禄年千万、公五百万、侯三百万、伯一百万,年给不短,至薨而绝。”
    这道诏命,正式剥夺了整个大明所有宗室头上王爵的承袭权,却也让举国上下上亿百姓为之疯狂。
    异姓亦可加王爵!
    而享受到这一殊荣的第一人,便是刚刚履新总参谋长不久的马大军。
    ‘平西王’!
    远在南京的朱棣知道,马大军是朱允炆推出来跟宗亲打擂的拳手罢了。
    动王爵便是动宗亲,而让马大军晋王爵,就是把马大军当枪使。
    宗亲如果闹事,这位平西王第一个都不能同意。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朱允炆这一手,和当年刚登基的时候,将宋晟提拔到漠北都指挥位置上何其相像。
    更值钱的,则是千金市马骨之意,马大军草莽山户出身,亦可爵晋封王,那对于天下那些芸芸众生而言,是多大的鼓励。
    即使一代而终不能承祀,那又如何?
    而自马大军之后,朱允炆又接连扔出去了两个公爵。
    先是太子太师的许不忌封辅国公、而后是科学院首席院士的莫成封了承运公。
    两个公爵,一文一匠。
    大明的爵位开始对标与国贡献,且不限出身途径。
    “只要对国家做出贡献,王公之爵,虚位以待。”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允炆给天下人开了这条青云路,能攀登到哪一步各凭机缘努力,没有世袭的铁帽子、没有横亘拦路的阶级壁壑。
    “拼命学习提高自己、参与建设为国效力,你只管努力,剩下的自有天意!”
    在奋勇向上的思想领域,朱允炆给天下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整个国家的斗志都变得更加昂扬。
    而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内阁也开始着手布置四五计划了。
    皇明四十二年是三五计划的收官年,展望四十三年自当提前布局。
    而在年终的启动大会开始之前,科学院总算是将第一代蒸汽运输车给造了出来。
    这一天,朱允炆携内阁五人全部到了科学院观礼。
    “一个时辰行路五十四里,可装货物八千斤或载人五十。”
    这就是大明第一代蒸汽车的效果。
    速度都没有马力拉车快,但朱允炆一样很开心。
    “朕几十年夙夜之渴求,终于今朝得偿。”